首页 > 周年庆 > 征文获奖名单 > 二等奖
轮渡那抛缆绳的船工
发布日期:2017-12-20   字体大小:  

作者:蔡天敏

  1991年年初,为照看在鼓浪屿二院住院的老母亲,我们几个兄弟轮流去值班。于是,我一个星期就有两次往返轮渡的经历,十分熟悉轮渡的模样与气息。

  彼时,我在厦门三中教书,每次去鼓浪屿值班,我都会带着书本或者学生的作文去,在医院边照看母亲边备课、或者边改作文。我是背着一个绣有鲜红的“为人民服务”字样的军用挎包去的,这种绿色挎包在“文革”十分流行,挎包很耐用,尽管褪了色。

  1991年的厦门,正处在大发展时期,鹭江道一带,旧楼和新楼比肩而立。旧楼有驰名遐迩的鹭江大厦,还是古色古香的味道;新楼呢,就有海关大厦,高高的楼顶上端,有一个立于墙面的大时钟,时针和分针,常常形成一个美丽的剪刀状。每逢整点的时候,大楼就会响起优美的“鼓浪屿之波”的乐音,成为厦鼓两岸居民熟悉的旋律。

  当时,厦门早已是旅游胜地了,来鼓浪屿观光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。轮渡常常是人声喧哗,一片欢歌笑语的。从码头上踩着舷梯进入到一个船坞等候,你会看到靠海一侧的船坞旁,挂着一个个黑乎乎的汽车外轮胎,它们一个个被不时溅起的海浪浇湿了,似乎在风浪中瑟瑟抖着。它们是作为万一和渡轮相靠相撞时的一种柔软的缓冲,避免船体被碰伤。

  我时任厦门三中语文教研组组长,既爱岗又敬业的,连来医院做家庭值班员都不敢怠慢。不过,我生性不会张扬自己、推销自己,于是,上个年度“校评先”就没有我的份,连妻子都笑话我只会死做、傻做,因为获得校先进的背后,还连接着晋升等好处。她还用一句闽南话,说出了个俗理:“得人(领导)疼,胜过瞎拼命!”我只能默默的,我做人太过老实,委实不擅长争名夺利的。

  从鼓浪屿那头过来的渡轮到了,微微翘起头来的渡轮,缓缓地驶靠向船坞,轮船上的马达声急切而变幻着,轮船尾翼的摆幅也挺大的,让人感到怎么靠岸停泊确实是项技术活儿。就在渡轮响着突突声中慢慢和船坞平行靠拢的当儿,我看到一位船工,从船尾大幅度地拉拽着一条粗大的缆绳,在手上绕着,又绕着,他把缆绳绕了个圈儿,然后,就在船身靠近船坞三四米的时候,将缆绳抛向船坞岸基上的一个乌黑的铁桩上,那个准呀,是没得说的,缆绳圈儿一下子就套在铁桩上了,那个船工就随即一跃,从船尾跳到船坞上,随着轮船的不断地靠近船坞,船工又一次次勒短了缆绳,最后再绑了个活结。他的动作干净利落,宛如行云流水。半船上的人,都静静地看着他在捣鼓,好像在看一出袖珍型的活动剧一样——用现今的语言来说,是一个精彩的桥段!

  看到这一幕,我的心不禁舒坦愉悦起来,船工抛缆绳套铁桩的情景,再也挥之不去了,它已经定格在我的心版上。这位船工约莫三十五六岁,与我年龄相仿,大概也处在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人生时段。然而,他在一个社会大众——也就是来往的渡客——几乎看得见的岗位上劳动,干得是一丝不苟,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的,这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。

  晚上,在照看卧在病床上的母亲的时候,我的脑海里会不时地翻卷出那位船工的形象来。抛缆,跃船,拴桩……如此娴熟的身手,让我联想到一篇课文《卖油翁》。作者欧阳修在文中借卖油翁之口,总结为“无他,惟手熟尔”。言下之意,技艺活儿,一旦弄久了,自然就熟能生巧了,不值得夸耀的。反观自己,从教十年了,怎么教书也慢慢了然于胸;但是,教学艺术的增进,还有待时日,只一味想着“讨赏”,是不是有失境界与胸怀?因此,在处世为人方面,还是应该向这位船工看齐,持有船工的境界。而这境界的本质,就是默默地做事,学会埋头耕耘,不计报酬。

  隔天,我在返回的渡轮上,再次见到了这位船工,他抛缆,跃船,拴桩的姿态,是那样的优美,在《鼓浪屿之波》的美妙乐音背景下,我曾经躁动的心情,复归平静。

  人可以在外界某种偶然景状的启迪下,获得心灵的慰藉。而营造这背景的人,是一点儿也不知晓的——他哪里会觉察出,给人所带来的“精神福利”呢?感谢这位轮渡上抛缆绳的船工,即使时光经过了二十六年,我依然记得他跃上船坞时的形象。

关闭 打印 收藏 分享
上一篇:没有内容
下一篇:父亲的相册